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综合 人气
共161条结果
  • 赵长城遗址

    赵长城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位于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

    [考古遗迹]

  • 嘉峪关文物景区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市,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关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业城市,城区街道敞整洁,城区西北是著名的嘉峪关长城,西南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城外四周则是广漠无边的戈壁滩。嘉峪关风光壮美,从嘉峪关到酒泉,中间只有20多公里。

    [考古遗迹]

  • 长城第一墩

    长城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也是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考古遗迹]

  • “天下雄关”碑

    天下雄关”碑,在嘉峪关城楼西面。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防务至嘉峪关,见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关坊一里道左。后又移至关西165.7米处。碑坐南向北,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

    [考古遗迹]

  • 居延文化遗址

    居延遗址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的境内,1988年1月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延文化遗址:汉代时,居延、肩水两都尉均为张掖郡所辖,因此将其所建边塞城、障、烽、燧、塞墙等遗址现统称居延遗址。

    [考古遗迹]

  • 尧王城遗址

    尧王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日照市境内,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地下考古表明都城面积比两城遗址还要大,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该遗址被发现于1934年,1977年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比两城镇遗址面积还要大,应该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都城。

    [考古遗迹]

  • 古脊椎动物群化石遗址

    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城北15公里处的楼则峪、石北、张村一带,其动物化石属三迭纪(开始于约2300万年以前)二马营统以中国肯氏兽类为主的动物群化石。另外,武乡县全境有新第三纪以三趾马为主的哺乳类动物化石,在世界享有盛名。三趾马是马类进化中的一个分支,个体比现在的马小,每蹄均有三趾,现已灭绝。楼则峪遗址如今为省级古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单位。

    [考古遗迹]

  • 秦行宫遗址

    秦行宫遣址(金山嘴古城遗址),在北戴河海滨金山嘴路东横山上。面积6万平方米,规模宏大,座北朝南、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宫殿遗址,1987-1991年进行挖掘,东西长50多米,南北长13米,外有回廊,四周围墙宽2.3米, 中间隔墙宽1米。共有2个大厅,每厅东西排列3行明础柱石, 柱石巨大,直径为1.3米。其遣址东面是一组大型四合型建筑群的一部分面图 ,共两座10间的遗址和面宽6间的东配房,长30 .5米,宽8.2米,墙厚近1米。

    [考古遗迹]

  • 石家大院

    杨柳青石家大院,始建于1875年,至今已有136年的历史,其建筑结构独特,砖木石雕精美。石家是当年天津八大家之一,一度财势显赫,声名遐迩。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的石家大院,是一处有“华北第一宅”之称的晚清民居建筑群,始建于1875年。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占地7200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900多平方米。整个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四合套成。

    [考古遗迹]

  • 河北抚宁宝峰禅寺遗址

    宝峰禅寺位于抚宁县平市庄林场宝石山中。宝峰禅寺因其背靠山峰得名,坐北朝南,院南北纵25米,东西宽15米,四周曾有围墙,现已倒塌。院内北部有正殿一座,因山石风化多沙砾,又俗称沙龙殿。另存西厢房三间。始建于元朝,年代无考,明弘治年间重修。现存正殿和西厢房四间。正殿为砖石结构,歇山顶无梁殿,面宽6.9米,进深5.6米。殿以石砌墙,正面墙厚1.2米,侧墙厚0.8米,高2米,正前面开石拱门,高1.9米,宽1.17米,门两侧外壁嵌有青石卧碑各一通,东为功德碑,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西为记事碑,记录了重修年,即“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四月”。墙体上部三层石板迭砌递出,其上为歇山布瓦顶,顶高3米,殿内板石铺地,四壁镶嵌27块高80厘米、宽60厘米青石线刻敷色神像,中间是三世佛,左右列有文殊、普贤、地藏、观音、阿难并有十圆觉、诸大菩萨及天王金刚等神像。寺前300石壁上有阴刻神像十多余幅。画像石题有捐赠下款。殿顶砖拱券,石灰罩面,涂以红料。三间厢房为青砖瓦舍,与民房无异。

    [考古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