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轩辕庙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占地约9.33公顷。

线路分类: [宗教旅游] [名胜古迹]

景点地点: 国内 陕西省 西安市

本站推荐:

景点详细介绍

轩辕庙(延安市黄陵县轩辕庙)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坐北朝南,最早建于汉代,占地约9.33公顷。庙院长140米,宽84米。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院内有古柏16棵,最珍贵者当属“黄帝手植柏”与“汉武挂甲柏”。庙址设在桥山之 麓。唐代正式将祭祀活动列为国祭,并开始重修扩建黄 帝陵庙。

中文名轩辕庙别称黄帝庙建造年代汉代占地约9.33公顷主要建筑庙门、诚心亭、碑亭和人文初祖殿地址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


位置概况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位于黄陵县县城北面,有“华夏第一陵”之美称。
黄帝陵景区主要由轩辕庙和黄帝陵两大部分组成,轩辕庙在桥山山麓,而黄帝陵则在桥山之巅。
轩辕庙的主要建筑有庙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殿和祭祀广场及祭祀大殿。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人文 初祖殿占地282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庙院西邻为保生宫旧址,现状有由黄陵县文庙迁建的古建筑两座。目前是黄陵文管所驻地。
庙院内最主要的建筑是“人文初祖”殿,初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人文初祖殿占地283平方米,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门额上悬挂着程潜先生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写的“人文初祖”四个大字。
轩辕庙总占地面积26亩。主要建筑沿南北轴线顺次排列为庙门、诚心 亭、碑亭和人文初祖大殿,东侧为碑廊,西侧为接待室和文物展室其风格多为明代歇山形建筑。

轩辕庙
庙内共存放古今石碑五十余通。这些石碑有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名人题咏和重修碑记,包括孙中山、蒋中正、毛泽东的诗文、题字和祭文。由江泽民、李鹏为黄帝陵整修工程的题词以及董建华亲笔题写的“香港回归纪念 碑”也赫然立于庙内,给这座千年古庙增添了时代气息。

历史沿革

黄帝陵轩辕庙始建于何时,因史籍阙载,目前尚无定论。据《黄陵县志》记载,此庙始建于汉代。王莽建立政权后,曾“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于上都桥”,颜师古注曰:“桥山之上,古曰桥”(《汉书·王莽传》)。王莽并于“地皇元年……坏彻城西苑中建章、承光、包阳、大台、储元宫及平乐、当路、阳禄馆,凡十余所,取其材瓦,以起九庙。……九庙:一曰黄帝太初祖庙,二曰帝虞始祖昭庙……太初祖庙,东西南北各四十丈,高十七丈。余庙半之”(《汉书·王莽 传》)。以前记王莽令骑都尉修治位于上郡桥山的黄帝园来看,此黄帝太初祖庙当在今桥山。《册府元龟》记载,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坊节度使臧希让上言,坊州有轩辕黄帝陵,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从之”。可见,汉代所建立的轩辕庙,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战乱,至唐时已基本湮灭无存。 

轩辕庙
唐代宗时重新于黄帝陵建轩辕庙,遂成后代历朝祭祀黄帝的场所。宋开宝五年(972),宋太祖赵匡胤降旨,修葺功德昭著的前代帝王祠庙,“坊州黄帝庙,即其一也”(见轩辕庙内碑廊宋李《黄帝庙碑序》)。但因旧有黄帝庙地势狭隘,不便于尊崇,同时也为避水患,遂将黄帝庙由原来的桥山西麓迁至桥山东麓(即保生宫、黄帝手植柏处)。迁移后的轩辕庙,占地面积有所扩大,还重新修建了庙院、山门、过亭(现诚心亭)和大殿。现今的轩辕庙,就是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葺完善而成的。

元泰定二年(1325),轩辕庙西院保生宫发生火灾后,泰定帝下诏保护黄帝庙宇,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柏树林木,并下令着专人看守保护(见轩辕庙内碑廊元《圣旨碑》)。

这个圣旨是现存最早的保护黄帝陵庙的法令。到了至正元年(1341),元惠宗降旨,将轩辕庙西院被焚毁的保生宫重新修复。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对轩辕黄帝的祭祀,皇帝要亲自撰写祭文,派遣重臣前往参加祀典,要“御制祝文”(即祭文)并要刻石留存。洪武三年 (1370),朱元璋派遣秘书监丞陶谊等人对桥山黄帝陵庙进行勘察,得知黄帝陵庙年久失修、损坏很大,即拨出银两,令陶谊等人负责修缮。天启元年(1621),对黄帝庙再次进行整修。其时不惜工本,遍求各地上等材质,寻访优秀的工匠,纠合宜君、洛川两地民工,耗时一年,对黄帝庙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整修后的轩辕庙,“制东西长廊,并内外诸户,竖碑亭,更囗享胙各所”,不但增加了东、西两个长廊,而且新修了数处耳房和碑亭,以及供陈置祭祀品的场所;重新绘画后的黄帝雕像,“垂旒正笏”,烨烨生辉;整个大殿看起来也“栋宇辉煌”,所供奉的祭品“牲修洁”(以上见轩辕庙内碑廊明《轩辕黄帝庙重修记》),充分显示黄帝庙的煌煌大观。到了崇祯九年(1636),明王朝对轩辕庙再次进行整修,这次整修,“计补修正殿六楹,葺治大门、二门共八楹,筑垣墙壹佰壹拾”(见轩辕庙内碑廊明《轩辕黄帝庙重修记》),使黄帝庙更加宏伟辉煌。

清世祖登基后,“以帝命肇祀于庙”,在黄帝陵轩辕庙进行祭祀。康熙初年数下诏令,命中部县知县先后多次对黄帝陵庙进行整修和保护。据史籍记载,有清一代,维修黄帝陵庙十余次以上。据史籍和碑刻记载,清代对轩辕庙的整修,计有康熙六年,“太守王公(廷弼)详请重修”(《重修轩辕黄帝庙碑》); 康熙十九年,“知府王廷弼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康熙三十四年,“邑侯李暄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雍正七年,“邑侯何任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雍正十二年,陕西直隶州知州李如沅详请重修(《轩辕黄帝庙重修碑记》);乾隆二十五年“邑侯巩敬绪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 县志》);乾隆二十六年,高麟勋详请重修(《重建轩辕庙记》);乾隆三十七年“邑侯董延楷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乾隆五十五年,“邑侯罗南英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嘉庆十二年,“邑侯丁瀚现在详请重修”(《重印陕西中部县志》)。据碑刻载,康熙六年(1667),下诏整修黄帝 陵轩辕庙,除对大殿、两门、碑亭整修外,又于亭中作《唐宋元明碑序》以竖之。乾隆二十六年(1761),对轩辕庙进行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整修,“采木于山,取水于渊,罗匠氏于他邦。范金合土,以冶以陶,以以筑,以绳以直,以斫以甍,以黝以垩,以绘以朱。

其坍者、缺者、蚀剥者、裂而张、隙而渗者、湫不可足者、凹凸而失平者、横斜偏曲不如法者,莫不一一举而新之。是役也,经始于秋七月之望日,报竣于冬十月二十有一日。于帝所居正殿,易其鸱尾,更其瓴;琉璃,分道 一色。其间为碑亭三楹,为更衣亭三楹。为大照墙一,衡三丈有奇,高半之。为左右翼墙各一,长各六丈。照墙外为石坊,石有一丈,如其长之数,而作砖栏以卫之。为宫墙一百六十丈有奇,庇之以木,脊其巅以之。门内外暨碑亭南北作中甬道三十余丈,缘之以石,如其长之数,而两之。事皆似因,其功实倍于创”(见轩辕庙内碑廊清《重建轩辕庙记》)。经整修,黄帝庙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民国二十八年(1939),陕西省政府令设黄帝“陵园管理处”,对黄帝陵庙进行了一 次大规模地维修,“凡大门、享殿、围墙及聩缺者,均加葺 补”。
并对庙产进行了清理,共得庙产地121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对黄帝陵和轩辕庙的整修和维护更加重视。1959年,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曾拨15.5万元,用以重修轩辕庙,凡“修建宫室大殿七间、后房七间、碑室五间”(轩辕庙内碑廊《重修轩辕黄帝庙记》),国务院并确定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1992年扩建整修后的轩辕庙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形式结构取法于汉画像石,多为石造建筑或仿石建筑,着意突出石材本色,充分体现了雄伟、庄严、肃穆、古朴的气象。


主要景观

简介

轩辕庙是祭祀黄帝的主要场所,位于桥山东南麓半腰之处,坐北面南,总体呈长方形,古柏院长140米,宽84米,总面积11760平方米。
其主体建筑按南北轴线逐次排列,有山门、过亭(现诚心亭)、碑亭、大殿,东侧有碑廊,西侧有接待室和文物陈列室。其外围原用红色砖墙围护,现改成花岗石砌筑围墙。院内古柏16株,小柏树7株。

轩辕庙山门外原有一方形砖砌照壁,厚1.25米,高6.2米,宽9.38米,壁顶为悬山顶,灰板筒瓦相扣,有勾头滴水,两端隆起。照壁北面上所书,据说为孙中山派员祭祀黄帝陵时所写的赞词。今照壁已拆除,地为庙前区所用,孙中山的赞词刻石改立于碑亭内。


庙前区

轩辕庙庙前区气势恢弘,雄阔壮观,包括入口广场、印池、轩辕桥、桥北广场、龙尾道、庙前广场等,总占地面积300余亩。1992年动工修建,1997年建成。

新修的入口广场,总长130米,进深70米,总面积约9100平方米,为不对称半椭圆造型。周边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地面选用直径60至80厘米的5000块秦岭天然河卵石铺就,既象征着先民草创文明时的艰辛,又象征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史。中央甬道取八卦符号,布局有“五行石”。广场右侧有七块较大型花岗岩石,布置如北斗七星,左侧有四块坐石,构成“二十八宿”,远远望去,整体图案又宛如一条栩栩如生的鱼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意蕴。
印池系用沮河古道改建而成,其意喻黄帝用印之水,又名龙池。占地300余亩,蓄水量46万立方米。满山古柏,倒映池中,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重现了“沮水夜月”的迷人景观。湖岸四周,植树11万株,花卉2.9万丛,草坪3.39万平方米,碎石铺路,绿树成阴,把古朴的陵区装扮得风光宜人。

广场北端,昂然挺立一座横跨印池的石材桥梁,名曰轩辕桥,全长66米,宽8.6米,共8跨,跨度6米。桥体全部用造型别致的福建产花岗岩砌成,桥面由12根石梁铺就,桥侧面采用粗犷的蘑菇石面。桥的南北有4块桥墩石,桥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日月图案,桥北左右两块分别雕刻天地图案,两边桥头各有望柱一对。此桥洁白如玉,粗犷朴实,可称为近代全石砌第一桥。


轩辕桥北端的桥头平台,名之曰桥北广场,占地1548平方米,地面为花岗石铺筑,东西两侧耸立4.8米高望柱一对,更显雄伟壮观之气魄。桥头平台沿龙尾道直通庙区。
龙尾道亦用花岗岩铺设而成,共95级台阶,以象征轩辕黄帝“九五之尊”的至高地位。桥北广场与龙尾道两旁的坡地上,鲜花盛开,绿草遍地,一派盎然生机。

顺着龙尾道拾级而上,便是宽阔的庙前广场。其地面用20厘米厚的混凝土浇注,上部铺以20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总面积达2800平方米。广场上还建有四个望柱,左右端然而立,古朴典雅,庄重大方。


轩辕庙山门

穿过庙前广场,迎面便是气度非凡的轩辕庙山门了。原山门进深8米,面阔五间。正门居中,东西两侧各一侧门。

正门门额上书“轩辕庙”三个大字,系民国时期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于1938年清明节祭陵时所题。现山门为五开间廊庑式,平面轴线19.2×10米,建筑以汉代风格为基调,屋面采用歇山顶,石墙、石柱、钢筋混凝土梁和屋面板,上覆石筒瓦。山门台基比地面高出2.72米,台基和踏步全部采用花岗石制作。门前有平行的六根柱子支撑,屋檐四角隆起。柱子前有六级台阶,尽显庄严雄伟、大气磅礴之气度。



黄帝手植柏

进入庙院山门,轩辕黄帝手植柏首先映入眼帘。黄帝手植柏,位于轩辕庙门内左侧2米处,传说是黄帝亲手栽植。在植物学分类上称为侧柏,别名扁柏、扁松、肩桧、黄柏、香柏,英文名称OrientalArbor Vitae,是我国特有柏树品种,自古以来多栽于庭园、寺庙和陵墓。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1982年,英国林学专家罗皮尔等人在考察了世界27个国家后来到我国,惊叹它是“世界柏树之父”。古柏苍翠健旺,树干略向南倾,树高19.3米,胸径11米。当地谚语称“七搂八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搂不住,还剩八半,况且有疙瘩的地方尚未计算在内。实为群柏之冠。

为保护这棵古老而有纪念意义的树种,1965年5月10日,在手植柏周围制作铁栅栏一副,并东南侧砖砌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黄帝手植柏”五字,又于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刻“手植柏”三字,并附有手植柏简介。
1998年12月9日,由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和陕西长岭集团、黄陵县等发起“长岭绿色世纪行——中华100棵名树公选活动”,命名黄帝手植柏为“中华名树”、“中华第一树”,并于手植柏南侧挂牌,于手植柏北侧立碑。碑文如下:
中华名树碑
悠悠天地间,泱泱古国中,有几多树木能名冠华夏、荫泽子民;漫漫求索路,芸芸众生里,有几多树人能刻入心碑、永世流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一项意在献给历史跨千年、人类跨世纪的绿色生态工程“中华100棵名树公选养护活动”正在广袤国土深情展开。这一史称“长岭绿色世纪行”的首创性公益活动,拟分伟人故里、革命圣地、历史见证、华夏文明和绿海奇观等主题实施。现已认证的有中山古榕、韶山古松、广安古银杏、湘潭重阳木和黄帝手植柏……一棵棵树,就像一座里程碑;一棵棵树,就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绿色编年史。它是物质之树,又是精神之树。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是前人的后人,又是后人的前人。这是对先哲的景仰,对绿色的礼赞,对后辈的承诺,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延续和传承。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九日


诚心亭

黄帝手植柏之北为诚心亭。诚心亭,即原来的过亭,为历代祭祖之人整理衣冠、平静心情、致备祭品之处。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面积约85平方米。屋顶为歇山顶,所施灰布板瓦与筒瓦,紧紧相扣;前檐施勾头滴水。亭四边无墙,阑额下为花格装饰,旋子彩绘。明间南北两侧台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间、补间外侧有围栏围护。亭柱上书有两副楹联:“观天地生物气象,读古今经世文章”;“诚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儿女情”。亭前东南侧有一砖砌壁。上书诚心亭文字简介:“历代帝王将相,墨客骚人,现代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同胞华侨、外籍华裔,谒拜黄帝时,先要在诚心亭整衣冠,备礼品,平静心情,消除杂念,然后缓步进殿,顶礼膜拜。”

在诚心亭西侧,方台上有一天然巨石,石面图案酷似一人在追赶太阳,正合我国古代传说的“夸父逐日”,故俗称夸父石。

诚心亭后北面两侧,有石碑四通,东边为浙西钱塘人程寿筠所题石碑两通,一通上题“轩辕庙”三字,一通上书“文明之祖”四字;西边为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香港回归纪念碑古朴典雅,庄重美观,碑高3.5米,宽1米,由碑头、碑身、碑座和台座四部分组成,此碑立于1997年7月1日。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正是在这一天,被英国占领长达150多年的香港,胜利回归伟大祖国的怀抱。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日子,为了告慰先祖,香港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特地题写了“香港回归纪念碑”几个遒劲大字,立碑纪念。石碑背面,刻有香港著名书画家梁溪方(一名方召麟)女士书写的香港回归纪念碑铭一篇,激情洋溢地记叙了立碑缘由、目的,真切感人地表达了香港同胞及海外侨胞欣慰无比的欢乐之情,昭示了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扬眉吐气的光明前景。澳门回归纪念碑,为中国收回澳门所立。1999年12月20日,被葡萄牙占领近400年的澳门回到祖国怀抱。在普天同庆之际,澳门同胞共议建碑勒石,以告慰始祖轩辕。澳门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何厚铧亲笔题写“澳门回归纪念碑”七个大字。石碑背面,是由林近撰写的碑铭,碑文阐明了立碑的缘由和目的,记述了澳门的位置、被葡萄牙人占领的历史和回归祖国的事实,称颂了共和国三代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睿智英明,表达了澳门人民对回归祖国的喜悦之心和振奋情怀。碑刻于2000年2月25日。


碑亭

诚心亭之北为碑亭。其形式与诚心亭相仿,面积较之略大。中间仍为过亭,东西两侧有砖墙。卷棚顶,施灰布板瓦、筒瓦,枋额间施旋子彩绘。1987年以前此处存放碑石47通,1988年将大部迁至轩辕庙内东侧碑廊。碑亭前柱子上写有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三万里”。碑亭院内东侧,分别矗立两通高大石碑。一通为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于1993年4月5日为整修黄帝陵工程的题词手迹,碑文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鹏于1992年9月20日为黄帝陵基金会题词的手迹,碑文为:“发扬中华文明,振奋民族精神”。


碑亭内现存石碑四通。西侧两通,前边一通为毛泽东于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祭黄帝陵时亲笔题写的“祭黄帝陵文”手迹,字体汪洋恣肆,飘洒俊逸,雄健有力;后边一通为邓小平所题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碑。东侧两通,前一通据说是孙中山先生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所作词一首:“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后一通是蒋介石于1942年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


碑廊

碑廊,位于碑亭东侧,建于1987年。廊长78.3米,宽4.2米,砖木结构。保存有历代祭祀、维护黄帝陵碑石40余通,上自北宋,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现存最早的一通是宋嘉六年(1061)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的记事碑。并有金明昌六年(1195)所立“冲和大德雷公寿堂记”碑、元泰定二年(1325)所立关于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元至正七年(1347)所立“罗公道号之记”碑、元至正二十年(1360)张三丰谒桥陵诗碑等。其余石碑多为明清两代“御制祝文”和重修黄帝陵庙纪事碑。碑廊两端还镶嵌有20通影碑。
在庙院西侧,有1986年新建的文物陈列室、展览室和1988年建成的接待室,均系仿古建筑,与轩辕庙古建筑相映成趣。展览室展览有包括1908年同盟会代表祭拜轩辕庙时的照片,以及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乔石、李鹏、李瑞环、朱基、李铁映等人谒陵祭祖时的照片数十张。

在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有一块传说中的黄帝脚印石。它出土于黄陵县东南郭村,1956年移至轩辕庙院内。整块大青石约一平方米,上镌刻有黄帝脚印一双,长0.52米,深约2厘米。


挂甲柏

位于轩辕庙正殿前西南侧的那株高大古柏,人称挂甲柏,又称“将军柏”。传说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发动十余万大军,北征朔方凯旋,路过黄帝陵,便上山拜祭黄帝。在祭拜之前,汉武帝将其战袍挂在这棵柏树上,以示庄重肃穆,故后人称其为“挂甲柏”。这棵柏树属柏树中稀有的品种。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树干上斑痕累累,遍布洞孔,纵横成行,仿佛甲钉状,每年清明节前后,树干中的汁液从洞孔溢出,凝结成球状,就像镶满珍珠宝石般晶莹闪亮。挂甲柏外围立有铁栅栏保护,树下西北侧立一砖砌壁,下部正中镶嵌一长条形圆顶石碑,上刻程寿筠所书“志载汉武帝巡朔方还挂甲于此树”十四字,又于上部镶嵌一长方形石碑,上刻挂甲柏简介。

挂甲柏的西侧,立有一石碑,上刻“华夏魂”三字。正殿前东南侧,立有两通石碑。靠北一通为一长形巨碑,图文并茂。为明代祭陵官杨兆祭陵时写的一首谒陵诗画碑。碑左画一青龙,右画一白虎,均为圆形线条图案,黑字白线,非常分明。右画下方刻有三行小字:“黄帝出游,驾龙乘凤,东上太山,南游齐鲁,邦国咸喜。”此语录自《易林》。左画下方刻有两行小字:“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这句话录自《黄帝内传》。石碑正中,竖刻几行大字:“桥山之上有轩辕,寂寞松楸剑履存。高冢旧余天子气,诸峰还让丈人尊。青山雉尾当时事,白日龙髯何处屯?犹似垂衣望仙侣,千官扈从隔昆仑。”此碑盛赞轩辕黄帝功德,抒发后人崇仰之情。靠南一通,是1962年刻的石碑,上书黄陵八景。今字迹已较模糊。


人文初祖殿

再往北便是轩辕庙大殿。大殿最早建于明朝,后代屡有修缮。占地面积约282平方米。面阔7间,进深3间。大殿屋顶为歇山顶,脊为雕透花脊,屋面瓦件为灰布板瓦与筒瓦相扣覆盖,檐部施勾头滴水,前檐及其他三面均有斗拱。

前檐当间建有六扇隔扇门,次间、稍间则各有四扇隔扇门。檐下的阑额、平板枋为和玺彩绘、斗拱彩绘,以及两侧与两侧背面、内梁等处彩绘,均精致华丽,绚烂无比。

大殿气势雄伟。正殿门楣上悬挂有原国民党爱国将领程潜于1938年祭陵时所题“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字体铁画银钩,刚中藏秀。大殿正中木质壁龛内供放着一尊轩辕黄帝全身浮雕像。这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浮雕像,是以东汉武梁祠的画像石刻拓片为蓝本,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放大刻制而成。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黄帝浮雕像,石料采用陕西富平墨玉,高3.9米,宽3.3米,重11吨。石浮雕像沉稳站立,抬臂扬手,显轩辕黄帝雄才大略之气概;雕像冠带简朴,着装无华,显示出远古之神韵。神龛四周的图案为:上朱雀,下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神龛与轩辕黄帝浮雕像都是香港同胞湛兆霖、程万琦于1987年清明节专程前来祭陵时,捐款8万元人民币制作的。殿内两壁原有壁画,绘轩辕黄帝一生的功德,后毁于明代。现大殿神龛周围放置有花篮。神龛前供桌上有祭器、祭品等。殿外左右及背后有砖砌花墙。大殿前月台宽21.1米,进深10.84米,置有香炉、香案。月台前有台阶通道三处,中间台阶正中为一圆形二龙戏珠石雕。正殿前柱子上,书有一副楹联:“祖功泽百世,宗德润千秋。”


祭祀大殿

轩辕庙大殿之北,便是新建的祭祀大殿。祭祀大殿系黄帝陵整修第二期工程之一。2003年1月8日开工,2004年3月15日竣工。位于原轩辕庙以北庙区中轴线上,直抵凤凰岭南麓。新建的殿区占地4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200平方米。


古柏院北墙上的中门和东西便门进入,迎面正中是登高4米的大型石阶,石路采用3米×2.4米的巨型花岗石板铺成,石阶两侧分列着成排的铜簋,石阶之上,左右各耸立着三出石阙。大殿广场由花岗石铺就,陈设有“三山五岳”石。广场四周立有9对2米高的青铜牛鼎。版权所有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转载必究!广场北端在总高6米的三层石台上,坐落着庄严雄伟的祭祀大殿,檐下正中悬挂着著名书法家黄苗子手书隶体“轩辕殿”三个大字。整个建筑为带天井顶式仿汉石型建筑,总面积1600平方米。由高4米、直径1.2米的36根圆形花岗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与柱之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圆形天光,反映出我国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普润祖国大地。据汉画像石复制放大的黄帝石像,庄严伫立在大殿的上位。

整个轩辕庙的布局,疏密跌宕,错落有致,风格古朴典雅,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聪颖智慧,烘托出祭祀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隆重热烈氛围。


轩辕黄帝

轩辕庙传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皇帝的陵园。

轩辕皇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始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 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身、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他首先同意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术,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

聊城旅游 聊城旅行社 江北水城 江北水城旅游 江北水城旅行社 聊城景点 聊城特产 聊城导游 聊城机票 聊城酒店 聊城租车 聊城会议 聊城特价机票 聊城特惠酒店 聊城高级导游 全国优秀导游员 聊城旅游网 江北水城旅游网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实践基地 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