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山东快书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老师课堂  发布时间:2020-12-03

刘宝平工作室_Mr.Liu Stu

   山东快书,又名“竹板快书”,是起源于山东省地方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华北、东北的主要曲种之一。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语言节奏性强,不受场地限制,可随时演出,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景阳岗》《东岳庙》等。


   山东快书最早流行于山东、华北、东北各地,解放后发展遍及中国。2006年5月20日,山东省申报的“山东快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39


   山东快书发源于山东省临清、济宁、兖州一带,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关于山东快书的起源,历来有三种传说:即刘茂基说、赵大桅说和傅汉章说。


   刘茂基说


   相传为明代万历(1573—1619)人,为落魄武举,他结合《水浒传》,将临清流传的武松故事编成唱词,坦露臂膀,用当地方言打着节拍,敲着瓦片,赶集赶会演唱,乡土气息非常浓厚。但刘茂基武功基础非常好,相传其在演唱过程之中经常拉架子表演,受到观众喜欢。


   赵大桅说


   赵大桅相传为清朝咸丰(1857-1861)人,祖籍山东济宁,同样生活落魄,为生活所迫,只能卖艺为生。偶然机会在庙会上面听到山东打鼓“撺钢腔”之后,将武松故事自编自唱,逐渐形成“武老二”的民间演唱方式。赵大桅在刚开始表演之时,采用山东大鼓的梨花片,后来演绎为鸳鸯板。


   傅汉章说


   清道光六年,有落第举子36人(有的说十余人),归途雨阻临清,为发泄胸中愤懑不平,以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好汉武松故事为依据,编成《武松传》说唱,傅汉章在关帝庙前,以竹板节念唱。傅得《武松传》潜心研究,加以充实发展。


   山东快书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讲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扣子”的运用。动作连贯,动作幅度大,演员情绪强烈、夸张适度、人物塑造丰满。将形体动作作为演唱、说唱的辅助,动作必须依附于唱词,才能使得获赠个演唱表现更加丰满。在表演过程之前,演员的动作需要精心设计,绝不能靠搞怪或者哗众取宠来取悦观众。


   山东快书以说唱为主,韵诵巧妙、大多几乎口语,韵诵上面多似数板,因此也有人称快书是“块数”。在语言的巧妙运用方面,力求能够增强韵诵的表达力,让观众得到满足。


   山东快书的基础语言是鲁西北方言(即山东官话),音调上面重浊有力,“艮”劲儿非常明显。在节奏感方面,强调板眼结实,甚至夹白也要按在板槽中,以保证整个演唱艺术的整体性。唱词基本上为七字句,演员吟诵唱词,间以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