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作坊,书笔两行”,聊城毛笔制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代中叶境内有制笔工人1000余人。清代第一个状元傅以渐进京会试,即选用聊城上等毛笔。康熙皇帝曾用聊城毛笔撰文赋诗,并为光岳楼题写“神光钟暎”匾额,足见聊城毛笔在当时已享有盛名。
清末,制笔业始渐衰退,但年产量仍不下300万支,大小作坊30多个。时至民国,制笔业日渐凋零,大型作坊相继关闭,小型店号勉强维持,工人总数不过200人,产量约50万支。
1954年,制笔业由个体经营转向合作经营,制作艺人从改进传统工艺,精选原料入手,提高产品质量,相继用苏杭产优质羊毛、兔毛和狼尾、简麻作出“极品精选长锋大楷”、“极品精制中楷羊毫”和“民主”、“和平”、“前进”、“胜利”等名牌大中小楷笔,被省外贸部门定名为“狼毫卷笔”出口。
聊城所产毛笔有200余种,大小不一。按规格区分有毫长最大的“抓笔”,可写3尺大字;也有可写豆粒状小字的蝇头小楷笔。按制作原料不同可分为“羊毫”、“狼毫”、“兼毫”、“七紫三羊”等等。
聊城毛笔,除少数纯羊毫楷笔外,基本上都是沿用三国时期“韦诞法”制作,经过大小72道工序,方为成品。其特点是外型美观、刚柔相济、吸墨性强、经久耐用,具有精品毛笔所特有的“尖、齐、圆、健”4德,是书画之佳品。1955年曾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著名书法家舒同、杨萱庭都曾用聊城毛笔写了不少佳作。不仅畅销国内,而且曾5次经青岛、上海、广州等口岸销往香港、日本、南洋群岛等地。
60年代末,随着人们书写工具的改变,毛笔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聊城毛笔逐渐解体。近年来,毛笔书法作为文艺百花园的一支奇葩得以复兴,毛笔的社会购买量颇有增长之势,曾从事毛笔制作业多年的老艺人,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聊城毛笔厂”,将历史技艺留传后人,以求毛笔的振兴和发展。
山东·江北水城 运河故都·聊城 www.jiangbeishuich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