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聊城市南端。东邻东阿县、东南隔河与东平、梁山相望,南与河南省台前县接壤,西与莘县毗连,北与聊城市东昌府区为邻。辖区南北长约3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人口75万。黄河在县境东南流过,运河则在县境东部纵贯南北。境内交通便利,京九铁路穿越全境,县城设客、货站各1个。以聊(城)商(丘)、蒙(阴)馆(陶)、齐(河)南(乐)等公路为主干,以县驻地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络已经形成并不断得到完善。
阳谷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为黄河中下游开化较早的地域。早在六七千年前,境内即有氏族部落聚居。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更是阳谷古老文化的见证。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的发现,标志着4300多年前这里已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先民活动中心。皇姑冢、东阿故城、红堌堆、马湾等古文化遗址都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阳谷作为地名早在《春秋》中即有记载。阳谷的古阿邑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西部有名的城市。这里还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阿井。生于甄阿一带的大军事家孙膑也在阳谷留下了活动的遗迹。阳谷建县是在隋朝时,至今1400余年。历唐宋金元,先隶属济洲、郓州,后隶属东平府,明清时归兖州府管辖。现在的阳谷又包括了原寿张县金堤北的部分。阳谷县城则是经过三迁,在宋景德三年(1006)迁至今址的。
古往今来,在阳谷大地上,有众多的人物演出过轰轰烈烈的人生活剧,流传下无数的生动故事,其遗迹作为纪念,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名城古迹,成了今天的旅游资源。最有名的自然是景阳冈、狮子楼、这都属于《水浒》、《金瓶梅》文化旅游重要景点。景阳冈旅游区2001年被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阳谷与《水游》有关的内容不止这两处,同样赫赫有名的还有三打祝家庄,毛泽东在其著作中也讲到了这个故事。传说这祝家庄就是阳谷城南李台镇的祝口。另外,还有李逵寿张乔坐衙的故事。43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发生在阳谷的故事就占8集。这些又和黄河南的梁山(历史属寿张县)、东平共同组成了山东的“水浒文化旅游线”。接着应该是运河。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开通给北中国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历史上的阳谷带来了机遇。明清时期,沿运河发展起阳谷运河三镇张秋、阿城、七级,均为远近知名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地理位置上的特殊,又使处于运河与黄河(清咸丰前为大清河)交汇处的张秋格外获得历史的青睐,张秋的声名甚至超过了周围的几个县城,以至流传“南有苏杭,北有临(清)张(秋)”之谚,甚或干脆就称为“小苏州”。阿城和七级也紧步其后,阿城是有名的盐码头,七级则是粮码头,因此有“金七级、银阿城”之称。海会寺、挂剑台、戊己山、黑龙漂、任风子墓等都是这运河沿岸的名胜古迹。当年北方官员南下,南方举子、商人进京等都走运河一线,阳谷运河三镇是必经之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北上应考、赴南京上任都走运河,曾在七级住过两三天,写下五首对阳谷深怀眷恋的长篇古诗。和汤显祖同时的大文学家屠隆曾在张秋停留,游览了挂剑台,并留下两首不朽的诗篇。阳谷运河三镇与北至聊城临清的运河沿岸风光又一起构成了山东黄河北岸的“运河文化旅游线”。
阳谷历史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这里的人民质朴、憨厚、勤劳、善良、有正义感,富同情心,同时又有着坚毅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这里保存着多处关于传统道德的故事遗址,有名的是位于县城老东关的博济桥,又叫石牛拉石车桥,铭刻着一个古代官吏如何清廉的故事,多少年来警示着后人;还有寿张镇张公艺九世同居“张公祠”、阳谷县城老南门内“紫荆祠”讲兄弟和睦,张秋的挂剑台讲朋友信义等。武松自然是一位农民起义英雄,后来上了梁山。发生在清朝乾隆盛蕊的王伦起义,先是在阳谷十五里园镇后王庄举起义旗,接连攻克寿张、阳谷、堂邑,一直打到临清,坚持斗争一个月。1928年共产党领导的坡里农民暴动,发生在有名的坡里天主教堂内。沙河崖是刘邓大军渡河指挥部旧址,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都记录和展示着阳谷的光荣。
今天,阳谷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县城的改造建设既可使你漫步仿古街,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使你徜徉在现代化的高楼、广场中,感受到阳谷新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