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平工作室_Mr.LiuStu
湖北省是长江干流流经最长的省份,长江湖北段全长约1061千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湖北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区位优势、自然人文特点进行战略部署,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不断丰富长江文化传承和展示的载体,擦亮荆楚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创新讲好长江故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呈现诸多亮点。
保护长江文脉 擦亮荆楚文化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提出,系统阐发长江文化内涵,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同时还提出,形成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7个地域文化片区,其中荆楚文化的主要承载地便是湖北。
“相对于其他片区的文化,荆楚文化有着显著的亮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中心总规划师宁志中介绍,荆楚文化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演变,从旧石器时代的建始直立人、郧县人、长阳人到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从商周青铜文明到楚国八百年的开拓,再到秦汉大一统的文化融合。荆楚文化可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典范,从楚国“筚路蓝缕”的水陆开拓,到明清“九省通衢”的商贸枢纽,再到三峡、南水北调等现代水利工程,形成了“山—水—城—乡”有机共生的生态文明智慧。荆楚文化兼具浪漫与现实的文化气质,楚辞的瑰丽、庄子的逍遥与青铜冶铸、漆器工艺等技术成就并存。
在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中如何擦亮荆楚文化?宁志中认为,湖北可以立足荆楚文化擦亮七大类文化标识——史前文化标识、楚文化标识、三国文化标识、水文化标识、农耕文化标识、工商文化标识、革命文化标识。
稳步推进建设 夯实发展基础
近年来,湖北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区位优势、自然人文特点进行战略部署,稳妥有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形成了诸多成果经验。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目前,荆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荆楚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项目、三峡水利智慧展示馆建设项目等已开工建设。
“近年来,湖北结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开展了大量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工作。”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介绍,比如荆门市的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充分证明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原产地;武汉市的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反映了以夏商王朝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在长江流域的发展;京山市的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反映了青铜时代的“金道锡行”盛况。这些考古研究及展示成果,展现了长江中游以及江汉平原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为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有效经验,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撑。
古遗址有一个特点是“有说头没看头”,历史深厚、意义重大,但大部分已经湮没在地下了,缺少直观体现,比如荆州国家大遗址保护片区,楚国在此建都数百年,楚文化厚重,但遗迹有限,因此当地通过规划的引领、科技的应用、文旅的融入,充分而鲜活地把楚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此外,湖北正在大力推动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文创发展等,让文化资源与文旅产业链衔接,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之路。
创新讲好故事 推动文旅融合
随着夜幕降临,武汉江滩“巨型蒲公英”造型的彩灯亮起来,宛如童话梦境。不远处,市民游客聚集在江面上的“长江城市书房”,聆听铿锵诗句与江涛共鸣。江面上,“两江晴川”游船缓缓驶过,游客们或凭栏吹风,或手持热饮闲谈。来自北京的李女士感叹说:“来湖北不仅要看黄鹤楼,更要感受江滩的日夜变幻,这里既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武汉长江文旅融合是湖北生动讲好长江故事的一个缩影。正如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任慧所说,长江沿线省份通过各种形式讲好长江故事,可谓亮点纷呈,湖北将“沿着长江读懂中国”主题活动带到欧洲,同时充分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优势,加强长江文化立体传播,取得了丰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