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资讯

首页 >> 公司资讯 >> 旅游资讯

恭喜入选!才下指尖又上心尖,这个面塑被玩出了市井百态!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11-20

照片支持
聊城市旅游摄影协会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非遗系统性保护,持续发挥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申报评定工作。经各市推荐申报、专家评审,选出了30家非遗工坊,其中包括聊城的冠县郎庄面塑非遗工坊。

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非遗体现着中国智慧,承载着中国价值,凝聚着中国精神。传统手工艺不仅代表了聊城人的智慧结晶,更是蕴含着无数聊城匠人的精神风貌,现在就和小聊一起来了解一下郎庄面塑的魅力吧。


在冠县北馆陶镇西南2.5公里处,有一座小村庄叫做郎庄。郎庄西靠漳卫河,东邻黄河故道,南望309高速公路和邯济铁路,北邻千年古县城北馆陶镇,省道临馆公路南北向穿村而过。


郎庄看上去并不起眼,如果说到村里一项民间工艺,相信很多人都会刮目相看,那就是郎庄面塑,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题材广泛,造型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支奇葩”。


面塑的起源与传统民间的饮食和信仰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北方地区,面花塑作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每逢传统佳节,家家户户都会依照当地的习俗和惯例制作面花。这些面花制品形式多样、姿态各异,兼具供奉、观赏和食用等多种功能,也可以用作馈赠亲友的礼品,成为民间社会交往的重要媒介。


郎庄面塑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所在的北馆陶镇,亦是冠县四大古镇之一,历史上作为馆陶县治前后达1000多年。这里东靠苍苍茫茫的黄河故道,西有隋炀帝开挖的大运河北段——永济渠(今之卫运河)傍城而过。


据志书记载,元朝末年,由于空前的战乱、灾荒和骇人听闻的瘟疫大流行,鲁西一带,人口锐减,田园一片荒芜,村落多成废墟。明朝洪武21—22年(公元1388—1389年前后),朝廷两次从山西迁民到山东安家落户。


当时,有姓郎的兄弟二人从山西来到鲁西,在馆陶县城(今冠县北馆陶镇)西南5里处立村定居,从此该村便因姓得名,叫做“郎庄”。后因“郎”字与“狼”同音,凶气太重,于是便有巧手村民用面粉捏成老虎的形状。


郎秀才是郎庄面塑第七代传承人,14岁便随父辈学习面塑。郎秀才介绍说,早年间的郎庄面塑带有迷信色彩,有的村民当做贡品供奉神灵,有的放在家中镇宅,有的制作成十二生肖形象,还有的悬挂在脖子上趋吉避凶,保佑家人平安。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郎庄村民从单纯捏“面老虎”逐渐发展到飞禽走兽、瓜果梨桃、戏曲人物等无所不捏;从技术上也解决了蒸熟变形、干后开裂、受潮发霉等一系列难题,使这项技艺成为郎庄人的独门绝技。


历史上的郎庄面塑多以小件、单件为主,如鸟兽虫鱼、人物、瓜果之类。随着市场需求逐渐扩大,郎庄面塑的作品种类也日益繁多,除了花卉、水果、禽鸟、昆虫、走兽和家畜等分类外,取材自戏曲和神话的成套面塑和长宽达二三十厘米的大件作品也深受广大客户喜爱。    


细部常用剪刀剪出,或用细面条、薄面片粘出,或用竹签戳、画,特殊纹路则用小梳子轧出。用色也独具特色,间以多变的线条和钴蓝、白粉点出的小花,最后用墨绿钩出人物的须发眼眉,偶尔用金、银色,强烈的色相对比使面塑的色彩活泼跳动,绚丽多彩。


单就大类而言,就有牡丹、莲花等花卉类,西瓜、杏、梨、桃等水果类,鸡、鸭、鹅、燕子等禽鸟类,蜻蜓、蝈蝈等昆虫类,鲤鱼、青蛙等水生动物类,龙、虎、狗等走兽类、马、牛、羊等家畜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成套戏曲人物类,《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等神话人物类等九大系列上百个品种。


以往的面塑艺人们可以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画、照片进行即兴制作,自由发挥的空间比较大。现在,面塑艺人打破沿袭多年的小件单件为主的传统,开始广泛涉足长宽达20—30厘米的大件作品,成套的戏曲人物作品,受到广大客户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