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资讯

首页 >> 公司资讯 >> 旅游资讯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发展的路径选择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3-03-03

旅游论坛

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何引导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旅游需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要充分利用人口规模巨大所具备的旅游市场基础和潜力优势,通过高质量发展,有效发挥国内旅游需求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作用,实现旅游产品供给和旅游消费需求的相互匹配和相互适应。为此,要特别关注以下3个问题。



其一,合理布局旅游产品结构。要立足旅游消费需求,加强需求侧管理,深入挖掘并准确把握旅游者的需求趋势,科学研判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旅游需求及其变化,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群体特征和旅游偏好等因素,为旅游者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在发展传统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旅游+”和“+旅游”,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推进旅游与体育、文化、养老、教育、健康、科技、工业、农业、林草、中医药等领域相加相融、协同发展,催生旅游新业态,进一步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其二,增加优质旅游产品供给。优质的旅游供给是赢得旅游者认可的关键,要把提供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放在首要位置,以质量提升代替数量增长。一方面,旅游企业要加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力度,准确把握旅游者的品质化消费需求趋势,开发更具品质、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形成现代化旅游高水平供给能力。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要依靠创新引领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把时尚的创意理念、文化内涵、生态理念、健康理念、科技理念融入到旅游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其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变旅游公共服务单一由政府供给的局面,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其中,在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信息、环境、契约、安全、支付方式、地方友好等新的供给要素[26]4,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需求有效对接;改变旅游公共服务部门缺乏合作、多头管理的局面,建立健全旅游运行机制和治理机制,激励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其中,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和供给效率;改变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数量不足、供给质量不高的困境,给予充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持续推进旅游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以更加完善、便捷和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共同富裕之路


要充分富发挥旅游业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需特别关注以下3个问题。


其一,提供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保障。应坚持问题导向,相关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困难群众倾斜,着力解决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要进一步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并以旅游业为政策工具引导区域之间加强互动、对口支援和帮扶,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再平衡。二要积极探索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政策,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盘活农村闲置住房和土地等资源,增加农村居民的土地经营性收入,实现城乡发展平衡。三要建立通过旅游业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长效机制,并构建与灵活就业等新型就业方式配套的薪酬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


其二,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要加快构建和完善包含高标准的市场基础制度、高效率的要素市场配置机制、高质量的市场发展环境、高水平的市场开放制度和高效能的市场监管机制在内的高标准市场体系。一要夯实旅游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确保乡村居民在旅游发展中的相关权益能够有效实现。二要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建立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进一步打破行政壁垒、区域壁垒,推动旅游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发挥相邻地区间的溢出效应。三要优化提升市场环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其三,健全完备的社会参与机制。要坚持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旅游发展,构建“全社会共建+全社会共享”的人人参与发展、人人共享发展的模式,并在旅游企业、当地政府和目的地居民各利益相关方之间构筑起健康、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和高效协同的旅游业共建机制。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有形或无形资产参与到旅游开发和建设当中,并加大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居民之间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激励和补偿力度,以保障乡村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之路


如何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旅游发展面临的现实任务。为确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需要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深度融合,同时重视旅游的事业功能。


其一,要重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坚持以文塑旅,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独特文化价值,把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入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有效拓展旅游资源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开发更多内容健康、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不断以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拓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空间、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其二,就红色旅游发展来看,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作为场景化的“历史教科书”的作用。一要在追根溯源中准确解读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理论特质和深层内涵;二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激活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借鉴革命智慧和革命经验解决现实难题;三要用创新的话语解读方式把革命话语转化为现代话语和大众话语,让革命文化和红色精神得以合理彰显和顺畅表达。


其三,要重视旅游发展的事业功能。从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出发,对旅游领域的事业与产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其分工、组合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哪些是公益型的旅游事业属性,哪些是市场型的旅游产业属性。对于旅游事业部分,重点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采取多种方式将文化渗透到旅游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不断增强旅游业的文化教育和价值引领功能,推动旅游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之路


旅游业作为对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其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深入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升旅游资源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要特别关注以下3个问题。


其一,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绿色发展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旅游业要把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改善生产力的理念,由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建立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政府层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旅游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如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等;完善旅游业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明确其总体战略、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出台法规标准和政策机制,破解旅游业绿色转型中的难点问题。企业层面,要强化市场主体地位,构建旅游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鼓励旅游开发者和从业人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引导企业加大绿色环保技术的利用和研发,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管理和生态评价。公众层面,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宣传教育,倡导绿色发展的旅游消费方式,将低碳环保教育融入旅游产品当中,提高旅游环保宣传的教育性、娱乐性和互动性,加深人们对生态环保和绿色消费方式的理解和认同。


其二,要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是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条例、相关细则以及配套的标准和认证体系。二是在全国和地方层面建立可持续旅游发展账户系统,制定可持续旅游发展评价与考核办法,按照新的考核办法对重点旅游地及其负责人进行考核。三是以市、县层级为主,将完整的行政区划为旅游功能区,将其作为推动全域旅游的有效载体,并在该主体功能区内实施以可持续旅游发展为主导的“多规合一”,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明确开发边界和开发方式。四是按照《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的要求,明确旅游地党委和政府履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体责任,实行“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机制。


其三,要加强绿色生态技术应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尤其是在“双碳”目标下,有必要将绿色生态技术融入旅游发展的全链条和全过程。一方面,要推动绿色生态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基于低碳科技、固碳封存技术、新兴储能技术等实现旅游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例如,在旅游交通工具上,利用氢能、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实现旅游交通的能源替代;在旅游住宿上,使用低碳材料、零碳材料搭建建筑物,运用太阳能、风能采光和发电。另一方面,鼓励旅游企业优先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加快旅游业全链条、全过程的改造升级。


开放合作之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把旅游作为一种对外交往的重要手段融入世界和平发展之中。这将是一个复杂艰难、充满挑战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关注以下3个问题。


其一,在旅游消费和投资领域贡献中国力量。在全球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序推进国际旅游消费和投资的恢复。旅游消费方面,放宽人员往来限制,谋划和部署出入境旅游新方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之间的客源互送、市场共享。旅游投资方面,通过拓展国际化业务布局、拓宽国际并购渠道等方式,推动我国旅游企业走出去。同时,进一步扩大我国旅游业的开放范围,将外国的旅行服务商、酒店管理公司和专业人士等引进来。


其二,在全球旅游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智慧。随着我国在世界旅游格局中话语权的日益增强,有必要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并在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主要旅游平台中发挥主导作用,借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议等平台探索旅游常态化合作机制,实现从现有的全球旅游规则和旅游标准的“跟随者”到“推动者”再到“引领者”的转变。


其三,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贡献中国方案。我国旅游业用4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欧美旅游发达国家180多年的路程[36],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国,在世界旅游业中脱颖而出。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如旅游扶贫、文化和旅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等,可为其他国家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