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讲解词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3-18

刘老师课堂

.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讲解词


   【导语】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上午好!首先欢迎各位莅临莘县大张家镇红庙村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参观指导。大家知道,我们莘县地处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占地面积1416平方公里,拥有人口105万。莘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蔬菜产业全国领先,有“红色文化甲齐鲁,绿色蔬菜冠中华”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冀鲁豫边区的中心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前进基地;新时期,领导干部楷模孔繁森同志曾任县委副书记,当代保尔张海迪也是在这里成长、成名。


   莘县共有15处革命旧址分布在丈樱公路的东西两侧,形成了纵贯莘县南北80公里的“平原红色文化长廊”。各位领导在来的路上也已经看到,红庙村正在拆迁建设。明年,这里将被打造成集红色旅游、美丽乡村、党性教育基地三位一体的特色村庄,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今天的莘县是由历史上的莘、朝、观三个完整县和濮阳、范县的部分区域组成,是一片浸透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土地。大家此时参观的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就是这片热土的核心要位,首脑机关。抗战时期,党军政积极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使冀鲁豫边区的群众运动由中心区的这个点,在全国燃成了燎原之势,最终成为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起了解一下这段难忘的历史。


   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于2012年开始修复建设。整个旧址由北边的冀鲁豫区党委旧址、刘少奇同志工作处和南边的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首先,请各位领导参观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的第一展厅,各位领导这边请。(小心门槛)(小心台阶)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第一展厅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后,在广袤的黄河冲积平原上,鲁西和冀鲁豫边两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时期,中共中央为了坚持平原抗战,决定将这两块相邻的抗日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自此,边区抗战掀起了新的历史篇章。


   首先是,第一部分:【鲁西、冀鲁豫边两根据地合并,坚持敌后抗战


   20世纪40年代初,侵华日军连续五次发起了“治安强化运动”,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销毁抗日平原的生存基础,我边区战士英勇抗战。1941年初,鲁西军区司令兼一一五师教三旅旅长杨勇,指挥部队在郓城西北潘溪渡围点打援。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击毙日军16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潘溪渡伏击战,沉重打击了盘据在郓城一带气焰万丈的日伪敌人,使敌人如断臂折股,元气大伤。吃尽敌人苦头的郓城人民无不欢欣鼓舞。当地群众编了一首歌谣,争相传唱。


   潘溪渡战役的大获全胜,使得日伪军对鲁西抗日根据地进行报复性“扫荡”。1941年1月12日,为了掩护我党军政机关的安全转移,军区特三营九、十两个连在莘县苏村狙击敌人。我军123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了我党军政机关的安全转移,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赞歌。(此为原中顾委委员赵建民题写的“苏村阻击战烈士纪念碑”)


   这是日本侵略军调集万余人、出动汽车坦克百余辆对冀鲁豫根据地的中心区及高陵县沙区进行毁灭性大“扫荡”,实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这次惨痛事件,史称四·一二惨案。(这是“四一二反扫荡”阵亡将士公墓纪念亭)。


   面对严峻的对敌斗争形势,党中央为了统一对敌斗争力量,战胜困难,于1941年7月1日在红庙村正式将鲁西、冀鲁豫边两根据地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这是两区合并时的相关文件,及合并后的党军政领导序列表,及边区主要领导人。


   新的边区合并后加强了对敌斗争力量,缓解了军事斗争中的被动局面。这是当时泰西根据地在严峻形势下,坚持英勇抗击,击毙日军少将、大尉各一名。这是当时的中央党报《大众日报》对此事的一则新闻报道。


   1942年下半年,日军先后发起了中心区濮范观大扫荡和湖西12月大扫荡,在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下,我边区受到严重损失,大部分根据地沦为敌占区和游击区,使原本一整块完整的抗日根据地被敌人冲得四分五裂,边区抗战陷入困难局面。(这是九二七反扫荡示意图,当时是教三旅政治委员曾思玉率领部队奋力突围,这是“十二月湖西反扫荡”示意图,这是当时我军作战时使用的迫击炮模型)


   接下来是,第二部分:【克服严重困难,巩固抗日根据地


   当冀鲁豫边区进入最艰苦、最困难的时候,我们这里被称之为“破饭罐”。跟各位领导解释一下,“破饭罐”是濮阳、范县、观城“濮范观”的谐音。在险恶年代,敌人叫嚣,共产党、八路军只剩下这个“破饭罐”,但是我们的同志自豪地说:这个“破饭罐”是钢铁铸成的,砸不毁,也打不烂,展现了当时我冀鲁豫边区群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不畏艰苦、不怕牺牲,顽强、坚毅的优良品质。1942年下半年,时任华中局书记的刘少奇同志从江苏阜宁单家港出发赴延安筹备党的七大,途经冀鲁豫边区党委所在地——红庙村,他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对边区工作做出重要指示。(这是当时刘少奇同志从江苏阜宁单家港出发,后经微山湖,来到红庙村,后经太行,返回延安的照片)


   随后,根据刘少奇同志的建议,1942年10月,北方局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同志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黄敬同志到任后,在红庙村主持召开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议上作了边区形势与任务的报告,指明了边区的发展方向。高干会议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边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这是位于红庙村的冀鲁豫高干会议旧址)


   会后,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及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这是边区实行“精兵简政”后,党军政领导序列表)这是全区在区党委的领导下,实行“敌进我进”战略方针,积极利用“青纱帐”的有利时机发起一系列战斗,粉碎了日伪军的“蚕食”进攻,扭转了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


   期间,日军对冀中实行“五一大扫荡”,马本斋同志率领的回民支队从冀中转战来到冀鲁豫中心区濮范观一带,并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大小无数次战斗,被毛主席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但是在1944年2月,马本斋同志因积劳成疾病逝并遵照他的遗愿将遗体送往莘县张鲁镇安葬。这是黄敬、张霖之为马本斋同志撰写的挽词,盛赞其民族气节。


   1943年间,我军区先后开展了朝南战役、卫南战役、秋季反扫荡、八公桥等战斗战役,这些成功的战例,标志着冀鲁豫敌后抗战由战略相持向战略反攻的过渡。


   在八公桥战斗中,为了打击伪军孙良诚部队,我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副司令杨勇采用马本斋同志提出的“牛刀子钻心战术”,直接打到敌人的中心八公桥,中心开花,经过12个小时的激战,伏敌3000余人。此次战斗也成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逐步走向大发展的转折点。这是东节民兵自发组织的兵智拔炮楼时的照片(这是苏振华、杨得志给民兵刘六民的嘉奖信)


   这是我冀鲁豫根据地开辟的地下交通线示意图。当时日军对我军实行“囚笼政策”,明面上我们是被敌人控制了,但正是地下交通线的建立,在沟通联系,护送干部,传递文件,转运物资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门四杰“忠义勇”。 这块“忠义勇”牌匾是原南峰县抗日民主政府颁赠给原南峰县郭炉村妇救会主任王金焕同志的。王金焕同志虽然是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但是她深明大义,非常勇敢,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推选为村妇救会主任。抗战时期,她不仅大力支持丈夫郭绍綍和两个儿子郭兴春、郭兴田投身抗战,而且还积极组织本村妇女做军鞋、藏军粮,动员青年参军抗战,堪称是鲁西一带革命妇女的典范。(原南峰县现处于莘县朝城附近)


   请各位领导继续参观下一部分,冀鲁豫边区的民主民生运动。根据北方局和刘少奇同志的指示,边区党组织在黄敬同志的领导下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民主民生运动。把中心区的濮、范两县作为试点,并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之后在全区推广开来。(这是黄敬在濮、范两县民主民生运动工作总结大会上的发言)在民主民生运动中有两位地委书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位是运西地委书记万里同志,一位是豫北地委书记赵紫阳同志,他们专门在情况复杂的地区探索民主民生的斗争经验。万里同志主张取消“包办代替”,采用“村干部联席会”、“座谈会”的方法深入群众中去;赵紫阳同志当时在滑县工作,他成功开展了清算不法地主的恶疾运动,并在实践基础上发表了《滑县群众是如何发动起来》的文章。当时,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着两句话,“要吃米,赵万里;要吃粮,找紫阳。”


   这是当时边区开展的村选大会时的豆选法。豆选法主要源于当时人们文化水平普遍低下,识字不多的情况。每一个候选人背后放一只碗,每一个村民手中有一颗黄豆,村民把手里的黄豆投到支持者背后的碗中,谁碗里的豆子多谁就高票当选,这体现了当时人民当家作主。当时,有这样一首歌谣广为传唱: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豆豆投到好人碗里头。


   这一板块主要介绍的是,边区抗战进入1941年后,边区外部遭受日、伪、顽、会、匪五鬼闹中原的严峻形势,同时,内部也不断遭受着水灾、旱灾、蝗灾等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轮番侵袭。在敌祸天灾交加之下,边区群众陷入流离失所、悲惨的厄运之中,为了扭转边区形势,贯彻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指示,开展了大生产的自救运动,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军工产业和经济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这是手工业者使用过的木工具刨子、墨斗等物品,这是阳谷县农民自制的土枪、土炮,这是位于莘县张鲁镇的文升粮店,主要收购棉花、粮食、油料、布匹,用于冀鲁豫军需民用,这是当时粮食交易时使用的工具,“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这是我地下党员在红色商店时的合影)


   这是当时观城县妇女做军鞋的照片。在朝城县一个仅有600多人的刘王店村,一次就上交军鞋800多双,最多安置伤病员37名,这么多的机关、部队驻扎在这里,吃饭就成了大问题,这是我中心区农民积极上交爱国粮的图片。这是朝城县代理书记张赤霞大女儿出生后,由于革命需要,无法照顾孩子,便把孩子托付给同村哺乳期妇女张三恩同志抚养长大。这幅油画作品反映的是,当时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同志在冀鲁豫边区巡视工作之余帮助群众浇菜地时的场景。


   在这片浸透着革命先烈热血的冀鲁豫平原大地上,边区党组织在黄敬同志的领导下,深入发动群众,广泛开展民主民生运动和大生产的自救运动,真正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也得到了改善。这一系列的照片也充分证明了当时我冀鲁豫边区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的党群、干群关系。好的,第一展厅的内容简要介绍到此,请各位领导继续参观第二、第三展厅,各位领导,这边请。(注意脚下)


   请各位领导随我继续参观第二展厅。


  (在引领去往第二展厅的路上)


   在院子的右手边这个车架,就是当时冀鲁豫军民运送粮食和蔬菜所使用的工具,由于长时间的腐蚀,目前已经不能使用了,但是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圆车的主体车架。


  (进入第二展厅)


   第三部分 【展开局部反攻,扩大抗日根据地


   1943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统一和增强对敌斗争力量,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统一领导冀鲁豫、冀南两区工作。同月,分局召开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会上,黄敬,张霖之、苏振华、徐达本、宋任穷先后作了相关报告,最后,黄敬作了总结。


   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成立


   黄敬任分局书记,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兼任组织部长。孟夫唐任行署主任。这是平原分局成立后,党军政主要领导人序列表,分为12个地委,12个军区和12个行署。展柜中展示的是八路军的军装、医药箱、电台和步话机等。


   展开局部反攻


   冀鲁豫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从1944年冀鲁豫军区部队先后发起春夏季和秋冬季两次大的攻势,(这是昆山、清丰、讨伐刘本功、光复莘县城等一系列的战斗和战役)。根据中央指示,大力发展水东开辟水西,进一步扩大河南抗日根据地。这边是收复莘县的一些报道。1945年春夏,又连续发起了南乐、东平、阳谷等重要战役,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这是南乐、东平、阳谷战役示意图)在南乐战役和东平战役中可以看出缴获了大量的日伪军武器,这是阳谷战役中我八路军登城时的场景。


  1944年冀鲁豫军区进行了整训和大练兵,当时组织发展的满缸运动,要求我八路军战士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帮群众把水缸里的水打满,把院子打扫干净,春季帮着播种,秋季忙着收割的一系列活动。


   邓小平指导民主民生运动


  1945年春,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邓小平到冀鲁豫区巡视工作。于6月6日召开冀鲁豫分局群众工作会议,邓小平在会上就冀鲁豫边区前段的民主民生运动作了总结发言,强调说,今后要以发动群众为中心,务求把减租减息贯彻到底。(这是邓小平1945年6月6日在冀鲁豫分局群众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邓小平的“六六指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地、全面地总结了党在中原新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转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和检讨了土改工作中“左”倾错误的根源和危害,完善了中原全区新的农村工作政策。“六六指示”提出减负富民,这是我党94年不变的承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有一定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抗战开始,边区各级党组织就特别重视宣传教育和文化工作,并创立各级学校,创办各类报纸和刊物,积极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事业。(这是田纪云曾就读的学校),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1945年3月,进入“冀鲁豫第三抗日中学”学习,从事支援前线的战勤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他转移到朝城县,1929年出生,不到18岁的田纪云任冀鲁豫朝城县在一区土改工作组组长兼区长,通过组织群众,出色完成了土改任务。1947年,分配到冀鲁豫战勤总指挥部,在解放战争中他还亲自带领800副的担架队活跃在火线上,他对冀鲁豫这片热土有着深厚的感情。


   当时,大力兴办冬学、妇女识字班等成人教育。


   1945年3月1日,分局召开边区群英大会,隆重表彰战斗英雄、劳动模范和模范工作者。(这是冀鲁豫边区一级英雄模范名单,这是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为出席群英大会的英雄题词)。


   这次大会为迎接边区战略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进行了一次有力的思想大动员。


   开展整风运动


   根据中共中央和军委发出的开展整风学习的指示, 1944年2月,分局召开深入整风动员大会,要求全区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整风。


   5月,分局党校成立,黄敬亲任校长。各地委也先后举办多种形式的短期整风班,有计划地轮番抽调干部集中进行整风,形成全区整风运动的热潮。(这是位于河北省林县临淇镇的平原分局党校旧址)


   第四部分【展开大反攻,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


   三路大军进行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最高指示后,边区根据最高指示先后组成南、北、中三路大军,展开反攻作战。经过反攻作战,在东起津浦铁路,西至平汉铁路,北达得石铁路,南跨陇海铁路,纵横千里的广大地区,除了济宁、嘉祥等八座县城被日伪军盘踞外,其余75座县城均被我军控制。


   正当冀鲁豫边区军民举行全区战略大反攻的时候, 8月14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书。历时八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这是冀鲁豫边区军民欢庆革命胜利场景。


   冀鲁豫边区党政军民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创建和发展了一个巩固的平原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时任党的总书记张闻天提出“得冀鲁豫者得天下”,建国后陈云副总理说:“新中国是从冀鲁豫平原来的”,邓小平曾说:“我军取得胜利和边区人民的支援是分不开的”,刘伯承曾说:“冀鲁豫是个好战场,走到哪里都有饭吃,有衣穿、冀鲁豫人民好啊,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了大功”。这是对这里工作的高度评价。冀鲁豫边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成为全最做大的抗日根据地,被誉为“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这充分说明了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造出了平原人民战争的光辉经验;再次证明了,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尾声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胜利完成她的历史使命。与冀南、太行、太岳共同组建晋冀鲁豫中央局。从此,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指向大地图)


   请各位领导随我参观第三展厅。


 (引领进入第三展厅途中)


   第三展厅展示的是中共七大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与冀鲁豫边区。


   1928年6月中共六大召开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这21年来,中国共产党只召开了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中共七大。


   在七大上共选出44名中央委员和33名候补委员中,曾在冀鲁豫边区战斗生活过的就有11名中央委员和9名候补委员。分别是朱德、刘少奇、林彪、徐向前、罗荣桓、陈毅、刘伯承、邓小平、彭德怀、滕代远、薄一波,9位候补委员是:黄克诚、黎玉、陈少敏、粟裕、宋任穷、张继春、陈赓、王从吾、肖劲光。这20位委员都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在冀鲁豫革命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照片排序是按中共七大得票多少排序,照片下方的说明是对他们在冀鲁豫战斗生活的简要介绍。


   接下来的时间请各位领导自由参观。


   请各位领导参观冀鲁豫区党委旧址,也是后来分局的办公地点、黄敬同志居住地。


黄敬同志工作处讲解词


   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于2012年开始修复建设。由冀鲁豫区党委和后来分局的办公地点、黄敬居住地以及中共中央冀鲁豫(平原)分局陈列馆两部分组成。


   首先请各位领导参观冀鲁豫区党委和后来分局的办公地点、黄敬工作处、刘少奇同志工作处。


   黄敬,原名俞启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的父亲。后改名为黄敬,原籍浙江绍兴,1913年9月出生于北京。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山东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旋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期间,组织进步学生赴南京国民党政府请愿。


  (在迎门墙前)


   这是黄敬担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期间关于民主主义的阐述,民主主义是什么呢,一句话,就是用平等的精神来待人。民主主义是一切胜利的保证。


 (参观完毕后)

 

   请各位领导随我到后院参观。


   这座正房是黄敬和夫人范瑾在冀鲁豫工作期间的办公室和起居室。


   请领导到屋内参观。这两间是办公室,里面一间是卧室。


 (从故居出来,引领至黄敬生平展室途中)


   请各位领导随我参观黄敬生平展室。这个展室从五个部分介绍了黄敬革命的一生。


 (进入展室后)


  【第一部分 投身革命洪流


   这是黄敬曾就读的天津南开中学、汇文中学、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旧址。


1935年8月,黄敬在北大以读书作掩护从事抗日救国活动。参与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这位手扶电车演讲者为黄敬)


   1936年任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学委书记。1937年2月,任北平市委书记。5月,赴延安,参加了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白区工作会议。


   之后返回北平,不久,“七七事变”暴发。黄敬组织北平地下党员、民先队员、进步学生分批撤退。然后黄敬受北方局派遣,经天津、济南到太原,接受新的更艰巨的任务。


  【第二部分 参与创建晋察冀和冀中抗日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黄敬同志到达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区党委书记。(这位是黄敬夫人范瑾同志)


   1938年4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冀中区党委,黄敬任书记。参与领导了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创建工作。


   他和冀中人民结下了血肉之情,特别是和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及其率领的将士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这是回民支队在冀中根据地练习刺杀)


   1942年,日寇对冀中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黄敬同志等带领冀中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是五一反“扫荡”示意图)


第三部分 坚持巩固扩大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


   1942年9月,刘少奇同志经山东到延安筹备党的七大。为加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共中央北方局调黄敬同志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


   10月,黄敬同志奉命到达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首府”红庙村。


   黄敬同志到达后立即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在莘县的红庙村和蒋店教堂召开了冀鲁豫边区高级干部会议,并在会上做了边区的形式和任务的报告。在冀鲁豫根据地,黄敬同志创造性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在军事斗争上,执行精兵简政、实行敌进我进、加强统一战线。(这是边区依据敌进我进的战略方针反击敌人的场景)


   在政治改革中,他带头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实行减租减息,整顿党的作风。(这是黄敬在整风运动中撰写的《整风随笔》)


   在经济斗争中,结合生产救灾,开展对敌贸易斗争。面对困难,黄敬同志坚韧地领导全区党政军民,实行生产自救,发展手工业生产。改善了边区的财政经济。(这是冀鲁豫党政军民开展大生产的图片)


   他为冀鲁豫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从被动走向主动、成为全国最大的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1944年秋冬之际,因积劳成疾到延安,医病调养。


   黄敬同志可以说是呕心沥血在冀鲁豫边区搞了这样一场,引起社会剧烈变动的民主民生运动,他不仅着手于实现民主,改善民生,当时在全国也起到了典范带头的效应,此时的黄敬虽是年富力强,但也身心疲惫、积劳成疾,不得不于1945年初赴延安医病调养。


   黄敬同志在冀鲁豫根据地工作两年多时间,他是在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到来的,又是在边区猛烈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离开的,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边区军民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第四部分 恢复发展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


   1946年冬,黄敬同志康复后从延安来到阜平,先后任晋察冀财经办事处主任,晋察冀中央分局副书记。
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成立,黄敬任公营企业部部长,在短时间内便集中、储备了一大批工业管理和技术干部,为解放接管北平、天津作好了准备。


  【第五部分 呕心建设新中国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黄敬同志就任天津市委书记兼市长。为天津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天津人民的好市长”。


   1952年8月后,黄敬同志先后担任国家第一机械部部长、国家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副主任。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黄敬同志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2月10日,黄敬同志因病逝世,党中央隆重召开追悼大会,称赞黄敬同志是“共产党人和革命干部学习的榜样”,他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黄敬同志以他革命的一生,永不停顿的光辉事迹,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怀念!


   各位领导,黄敬同志生平,我就简要介绍到这里,请随我继续参观。


   我们接下来参观的是,黄敬夫妇在冀鲁豫工作期间的办公地点和起居室。我们现在来到的这所房子原是红庙村一位开明地主张汝振的家,他自愿把房子捐出来给八路军居住,从1942年10月-1945年初,黄敬夫妇在冀鲁豫工作期间就一直居住在这里。由于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我们现在所在的这间是办公室,里面那间是卧室,当时有很多重要的文件都是在这里彻夜起草完成的。


刘少奇在冀鲁豫陈列馆讲解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欢迎莅临刘少奇在冀鲁豫陈列馆参观指导工作。


 (迎门墙字体)


  “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这是2018年11月2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时,对刘少奇同志的高度评价。


   抗日战争初期,刘少奇同志曾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他正确贯彻执行党的路线,领导开展华北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华北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华北抗战作了重大贡献。在此期间,刘少奇同志十分关注冀鲁豫边区人民的抗日斗争,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一部分  空前艰苦  形势严峻 】


   第一组   “五鬼”作乱   被敌围困


   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日本法西斯在1941年和1942年间犯下的滔天罪行。在冀鲁豫,日军先后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大力扩充伪军。日伪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所到之处实行残暴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生存条件。  


   同时,国民党军队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投靠敌人;一种是坚持变本加厉地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于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出现了日、伪、顽、会、匪五鬼作乱的局面,致使一些根据地变成游击区,一些游击区变成敌占区,冀鲁豫根据地面积日趋缩小。


   第二组   旱蝗灾害   局势困难


   造成冀鲁豫这一局面地原因之一是天灾。自1941年以来连续遭受百年不遇的旱、蝗灾害,农作物大面积减收,甚至有的地方绝收。冀鲁豫边区军民生活极度困难,南北百余里的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干部战士每天只能吃些南瓜和杂合面儿,有时甚至连南瓜汤也喝不上。老百姓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有的甚至饿死在家中。有一首歌谣是这么说的:“一九四二年,灾荒在眼前,家家没啥吃,生活怎么办。”


  【第二部分   红庙之行   指明方向】


   第一组    临危受命    秘赴边区


   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同志遵照党中央的指示,秘密奔赴延安筹备党的七大。向来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刘少奇同志,面对根据地存在严峻困难问题,向党中央毛主席作了汇报。途中受毛主席委托解决山东问题。所以,刘少奇同志在奔赴延安地路上,除了突破敌人地封锁追杀,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解决巩固发展根据地问题上。这是刘少奇同志在山东分局与主要领导的合影。


   1942年7月刘少奇同志经临沭县山东分局奔赴冀鲁豫边区党委驻地观城县(今莘县)红庙村。


   第二组   风尘仆仆   来到红庙


   刘少奇同志即将到达冀鲁豫中心区的消息传到了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等军区领导同志既高兴又担心,高兴的是能在这种艰难困苦的年月里见到中央领导同志,直接听取指示;担心的是刘少奇同志的安全,当时正处于日军第十二军团长喜多诚一频繁调动平汉和陇海铁路沿线的部队,准备对濮(县)、范(县)、观(城)中心区发动扫荡的紧张时期。为了确保刘少奇同志地安全,军区党委给部队下了死命令:要用生命保证刘少奇同志的安全!遂派出冀鲁豫军区骑行兵,到达三家店(游击区)迎接刘少奇同志一行。


   刘少奇同志一行,(边区领导迎接少奇同志图)于1942年 9月中旬到达莘县红庙村。边区领导同志张霖之、杨得志、晁哲甫等人提前到村头迎候。刘少奇同志一行在20多名骑兵队的护送下,来到了掩映在绿树丛中,十分隐蔽的冀鲁豫边区党委驻地红庙村。当时的刘少奇同志化名是胡服,身份是山东大学教授。他头戴黑色礼帽,身穿灰布长衫,温文尔雅,神采奕奕。杨得志司令员与刘少奇同志是熟悉的,在中央苏区和延安,曾多次见面。杨司令员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胡服同志。”然后把边区党委书记张霖之、行政公署主任晁哲甫等人向少奇同志一一做了介绍。刘少奇热情地握过每一个同志的手,不住口地表示慰问,并饶有风趣地说:“这片土地是古战场,是英雄辈出的地方,是块宝地嘛!”


 (少奇同志居住地照片)在边区领导的引领下,大家边走边聊来到了早已安排好的住处----张汝震(老扎)的家。


 (少奇同志着急进入工作图)边区领导安顿好少奇同志后,考虑他长途跋涉,十分辛苦,要告辞,却被少奇同志拦住了。他让大家坐下,笑着说:“我们好好谈谈!……”说完,就坐在八仙桌边的柳圈椅子上,摊开笔记本,取出钢笔。张霖之、杨得志等同志从不同方面就根据地现状及根据地面临的艰难局面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一进行了汇报。晁哲甫等同志还作了补充。刘少奇认真地听取汇报,不停地记笔记,插话,也多半是询问边区建设的问题。汇报完后,大家用渴求的眼光望着刘少奇同志,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扭转局势的办法,纷纷请求他做指示。少奇同志合上笔记本,沉思了一会儿说:“我过去没来过冀鲁豫,对这里的情况了解很少。现在听你们讲了,稍微有了些了解,但是,了解的还是不够深刻,不够透彻,要是让我谈看法,我是讲不出什么对大家有用的意见的!晚上再接着谈,然后我再提点看法,大家觉得可以吗?”听了少奇同志的话,大家朝门外一看,才知道夜幕已降临。


   第三组  深夜座谈    指明方向


 (刘少奇和段君毅谈话场景图:见缝插针 了解实情)


   当日晚,段君毅吃过晚饭就直接到刘少奇住处参加会议,正好碰上刘少奇正在吃饭,段君毅心想这么不巧,怕影响少奇同志吃饭,刚想回去。刘少奇瞅到段君毅第一个来这么早,停下碗筷,热情地让坐。


   这时,段君毅坚持说:“等政委吃完了饭,再过来”。


   刘少奇拦住段君毅说:“不要走嘛,我知道你们平时吃不到这么好地伙食,来来,咱们边吃边谈”。


   刘少奇在北方局工作时,曾在天津见过段君毅,知道他在任北平西区区委书记期间,工作干得很出色,在各方面都比较了解他。


   也正是认识,待段君毅坐下便直截了当地问上啦:“老段,你们这里军队和地方干部不团结是怎么回事?”


   段君毅不加思索回答:“这个情况是有,但不是很严重。”


   刘少奇又问:“到底怪谁?”


   段君毅说:“说不上怪谁,是工作出现了困难、军队说地方发动群众不够,为军队提供的兵源、给养不够,才使“五鬼”作乱。地方说军队打“五鬼”不利,根据地才缩小,增加了提供兵源、给养的困难。相互抱怨、指责。”


   刘少奇听后,略有所思的说:“噢,你说地很实际,那就让大家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嘛。”


   原来是,刘少奇在到来之前,从山东分局过来,在湖西、鲁西南地区停留了一段时间,对冀鲁豫边区的情况,已了解掌握得差不多啦,为了从不同人之间更全面了解情况,才这样问了起来。


   刘少奇同志等到张霖之、杨得志、苏振华、张玺等边区领导同志到齐了开会。


 (张霖之、苏振华做自我批评的图画。注:风趣幽默  解决问题)刘少奇同志没有直接对部队与地方领导干部之间闹矛盾提出批评,而是端出了他在山东分局时曾批评分局书记朱瑞同志的话,很幽默地讲给了大家。大家都见过马拉大车,大车陷在泥里坑里,走不动,右边的马抱怨左边没使劲,左边地马指责右边的马偷懒耍滑不使劲,结果怎样了?“五鬼”借机把咱们给收拾了。同志们都笑了。但张霖之、苏振华却没有笑,而是面带羞涩,感到不好意思,张霖之站起来主动作了自我批评。苏振华紧接着也作了自我批评。


   少奇同志在红庙期间多次提醒鼓励大家,要正视遇到的困难,想办法解决它。大家便你一言我一语把问题汇报了个透彻;少奇同志静静地听着,不停地问着,认真地记着。不知不觉间已是午夜,边区领导同志考虑到少奇同志长途的鞍马劳顿,身体又不是很好,便停止了汇报,劝他尽快地休息,少奇同志却笑了:“你们不是要听我的看法吗,怎么劝我休息啊?我不累,你们接着谈吧,不要着急,离天明还早嘛!你们尤其要把对中央的意见和要求提出来。”说罢,端起了一碗白开水喝了起来。这时,杨司令员才发现都大半夜了,一向喜欢抽烟的少奇同志却一直没有抽烟,以为他戒烟了,一问才知道少奇同志已经好几天没有抽烟了。杨司令员立即派警卫员到喜欢抽烟的同志那里借了半包烟,送给少奇同志。


   少奇同志点上烟,猛吸了几口,一阵咳嗽后,他根据自己沿途了解到的和听到的他们汇报的情况,对边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对敌斗争方面,他说:“对敌斗争要有战略眼光,不要轻易搞大兵团作战,对日伪据点,打下来能巩固得住的就打,巩固不住的就不要打;对伪军要以政治瓦解和争取为主。”


   在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方面,他说:“要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认真发动群众,搞好减租减息运动。要从现在起,迅速把群众发动起来,依靠贫农,雇农,佃户这些基本群众搞好减租减息,给群众以看得到的利益,群众就会支持,总有一天敌人会把我们打垮挤走。


   在关于抗日统一战线方面,他说:“关于抗日统一战线方面,要时刻记住,统一战线不是无原则地联合,而是既联合又斗争,不要认为我们住在地主、富农家里,一搞斗争就脱离了他们,一搞斗争就不能搞好统一战线了。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不搞减租减息就是机会主义。


   对冀鲁豫和冀南严重灾荒情况,少奇同志指出:我们地军队是人民的军队,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参与搞好救灾,与群众共度灾荒。


   水东地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联系的枢纽,是进行反攻的战略要地,要加强对这个地区的领导和控制。


   对鲁西地区的大刀会、小刀会这个令边区领导头疼的问题,刘少奇指出:大刀会、小刀会原本是农民的群众性组织,现在竟为地主、流氓利用,我们要深入群众内部,和群众建立密切的关系,把握时机,争取绝大多数的人。对于与我们作对的坏人,可先礼后兵;对于那些死不悔改的,在不扩大矛盾的情况下,可杀一儆百,杀驴子给马看。


   这是这一时期张霖之(党委书记)、杨得志(军区司令员)、晁哲甫(行署主任)等人照片及生平简介。

 
   第四组   深入群众   调查民情


   刘少奇同志作出的指示很明确,极有针对性。因为在红庙村居住的这些天里,除了听取边区领导同志的汇报,他还深入到战士、党外人士间进行座谈,走访了不少农户。这些图画是根据刘少奇同志走访群众所创作的这幅图画讲述的是:有一天,刘少奇同志他来到一位老大爷家里,自我介绍说:“老大爷,我是茶叶商,姓胡,来看一看您老人家。”老大爷说话很实在:“我们庄稼人不喝茶。”刘少奇笑着说:“老大爷,我不是叫你买茶叶的。我是看看咱们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在灾荒年代大家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大爷说:“俺们这里灾荒不算大,这里有八路军支撑着,日本鬼子、土匪就不敢来这里了,日子还算过得去。”刘少奇听到这些话倍感欣慰。


   第五组   秘密护送   安全抵达


   刘少奇在红庙一住就是十几天里,对边区各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调研和指导,对冀鲁豫边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眼看日军“大扫荡”即将到来,边区领导担心刘少奇的安全,劝他早日离开,他笑着说:“有你们在,还怕敌人把我吃了?我还想多住些日子,同你们一起反扫荡哩!”直到党中央发来催督到达延安的第十一封电报,刘少奇同志才离开红庙村。


   那么面对敌人的重重关卡,是如何安全护送刘少奇同志的呢?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们经过缜密的安排,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沙区办事处主任、敌工部副部长王乐亭同志,要他做好一切准备护送刘少奇同志。王乐亭参与建立的地下交通线,沟通了冀鲁豫军区与在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和延安的联系。


   为了能让刘少奇在层层封锁的平汉铁路检验通关,又要保证他的绝对安全,除了要让他乔装打扮以外,王乐亭用了几把驳壳枪等武器弹药贿赂令日军十分信任的“墙头草”伪军王自全。


   王自全收下盒子枪,王乐亭提醒他:“我相信王队长不会坏了规矩。”王自全说:“一笔写不出俩王字,放心,放心,我们有‘君子协定’,我会绝对保护贵军客人的安全。”


   于是王乐亭向王自全介绍说:“胡教授是大学问家,要到太行山区参观,需要他亲自帮忙护送”。王自全亲自护送,王自全不免有些惊疑,但看到如此厚礼,还是爽快地答应了。所以,当王自全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胡教授,胡教授谦和却一点也不慌张,镇定自若。


   王自全亲自驾车护送刘少奇去往了平汉铁路。当他给日本士兵递上通行证后,这个日本士兵往车里一瞧,见王保安司令坐在司机的位子上,亲自驾车送客人,足见这位客人对王司令的重要性,于是放松了警惕的神情也放松了下来。心想原来这是保安司令的客人,只是草草地看了眼通行证便放行。


   就这样,刘少奇同志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红庙,安全地离开了冀鲁豫根据地,经内黄沙区至太行区林县任村,后转赴延安。


   这是刘少奇大事年表(在山东、红庙、延安这部分突出表现)


  “九二七”大扫荡形势图:刘少奇同志刚刚离开红庙村,1942年9月27日,日伪军对冀鲁豫中心区展开了为期18天的“九二七”大“扫荡”。工作队员遂投入道反“扫荡”斗争中去。


  【第三部分   高干会议    转变方针】


   第一组   决策部署  贯彻落实


   正是刘少奇同志在冀鲁豫根据地发现了问题,向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详实的汇报,1942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决定,调原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任冀鲁豫边区党委书记,北方局决定湖西地区划归冀鲁豫边区。

 
   第二组   调查研究 转变方针


   黄敬同志到任后,也正是根据刘少奇同志和党中央的指示立即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了导致根据地日趋缩小的根本原因,并于1942年11月至12月主持召开了冀鲁豫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作了《边区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会上分析了边区的形势,正确地提出了边区的中心任务是发动群众,并对全区发动群众工作做了全面部署。会后,根据中央《九·一决定》,区党委把实行一元化领导和精兵简政结合起来调整了领导班子,撤销了各部队中的军政委员会,实行边区党的统一领导。自此,边区彻底转变了工作方针,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四部分   落实指示   局势转变】


   冀鲁豫边区根据地针对日、伪、顽、会、匪“五鬼”联合闹中原的局势,实行拆散“五鬼”联合的策略方针;在根据地建设方面,开展了以减租减息、增资增佃,查“黑地”、合理负担,反贪污,反恶霸,改造村政权等民主民生运动;在对敌斗争方面,开展了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和接敌区,压缩日伪顽统治区域,发展分散的敌后游击战争、实行“敌进我进”的军事方针,从而扭转对敌斗争的被动局面。转变工作方针后,仅一年时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就改变了日益缩小的局面,重新得到了巩固、发展,部分地区有所恢复。


  【第五部分   发展壮大  日新月异】


   1943年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粉碎了日军多次残酷“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三次反共高潮,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943年11月,中共中央冀鲁豫分局成立,统一领导冀南、冀鲁豫两区工作。黄敬任分局书记兼军区政委,宋任穷任军区司令员兼分局组织部长,孟夫唐任行署主任。1943年11月26日至1944年1月13日,冀鲁豫区党委再次在红庙召开高级干部会议。会上黄敬、宋任穷等领导人分别作了报告。为迎接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中共平原分局遵照党中央指示,在河南省林县举办党校,通过整风学习培训干部,迎接胜利。


  【第六部分   生产自救   走向胜利】

 

   冀鲁豫边区领导带领人民开展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大生产运动,不仅打退了敌人一次次“扫荡”,而且战胜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建立公营商店、兵工厂、造纸厂、皮革厂等打破敌人的封锁,发展贸易; 开展货币斗争,发行的“抗钞”(鲁钞等);科教卫生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冀鲁豫军区部队和人民武装,在广大群众的支援下,从1944年冀鲁豫军区部队先后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战斗的胜利。1945年春夏,又连续发起了南乐、东平、阳谷等重要战役,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


   1958年刘少奇同志再次来到了聊城莘县,视察聊城的发展工作。这里 展示的是1958年7月12日--18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刘少奇乘火车来到山东,在省委领导陪同下,先后视察了济南市和聊城专区,深入到茌平、寿张、莘县、高唐等县农村,与群众亲切交谈,和社员一起参加生产劳动,调查了解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提出工作指导意见。


结 束 语


   刘少奇红庙之行,对冀鲁豫边区转变工作方针和斗争策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扭转了边区工作的被动局面,促进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刘少奇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为人表率,特别是他时时注意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事事注意防止脱离群众的现象发生,善于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值得我们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长期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讲话中深情回顾了刘少奇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无私奉献的光辉一生。他强调:刘少奇同志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奋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刘少奇同志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无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

电话
8330520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