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山东聊城聊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欢迎,请登录 传真:0635-8336665 24H电话:0635-8681234

旅游未来发展与战略

作者:Mr.LiuStu  来源:刘宝平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1-01-22

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现代世界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

旅 游 未 来 发 展 与 战 略


  世界经济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现代世界旅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扩大,被誉为“无烟产业”的国际旅游业迅猛发展。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战后世界上工业化国家具备了国际旅游产生的三大基础因素:充足的余暇时间,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目前规模的国际旅游市场。与其他产品市场所不同的是,在旅游市场上,发展中国家有可能逐步缩小差距,改变市场格局,最终与发达国家平分秋色。由于旅游市场既有初级产品市场的资源性特点,又有成品市场的高附加值特点。因此,经济技术的发达程度只是旅游业发达的重要动因之一,并不是唯一动因。例如德国和日本这两个经济巨人,同时也是世界的主要客源产出国,但却始终是旅游接待中的“矮子”;另一方面,墨西哥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凭籍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旅游业发展却始终位于世界前列。


 

 

经济和地域格局是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有其经济、社会、技术、文化等深层内涵的必然性,在短期内也无法根本改变。但是,竞争激烈是90年代旅游发展的又一个显著特点。竞争在逐步改变旧格局,竞争本身也形成一种新格局。在竞争中,无论处于何等经济水平,也无论处于何等地理位置的国家,都在努力发展经济,有些国家成绩喜人,也有的国家在竞争中落伍。竞争不仅意味着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发展质量的提高,竞争的中心点更多地向质量倾斜。争取更多的旅游客源,只是一种数量型的目标,而争取人停留更长的时间,争取使 他们在更长的时间内花费更多的钱,才是效益型 的目标。这样,对旅游发展也就同步提出质量型的要求,即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扩大消费空间,使经营与服务成为艺术,把巧妙地花钱与巧妙的赚钱结合起来。通常衡量一国旅游业发展质量可以从很多角度设立指标,如从设备设施水平、管理服务水平、经营开发水平、市场促销水平等方面衡量。但从产出角度,人均花费指标可以比较综合性地反映一国旅游发展的总体质量。质量高,则吸引力强,人均花费大。因此,这一指标可以标志各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力量。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人们自觉地为着明确的经济目标而大规模地举办旅游事业,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旅游才作为群众性的活动普遍开展起来,从而促使 旅游业飞速,并已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经济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旅游业正以产业的庞大性、游客的大众性、增长的持续性、地区的广泛性为特征,取得全面而迅速的发展,对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仅是产生的产值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它同时还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并从其他产业中采购原料,股息分红,以及员工的收入等等,各种经济现象,被称为“乘数效应”,即以旅游业的投资的乘数为基础,相应引入的收入、消费、税金、就业等各类乘数效应发生。


近几十年来,旅游活动在世界各阶层的人民大众中普通地开展业务,而且参加人数越来越多,所去的地方越来越远,成为一种广泛的大众性活动。这种普及性与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闲暇时间增多、各空间运输条件改善有直接的关系。从经济基础条件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经济普遍恢复和持续发展,各阶层人民的经济收入普遍增加,生活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除了对物质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外,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加之城市经济发展所引起的城市环境条件的恶化和由于世界经济发展使脑力劳动者队伍越来越庞大,以及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劳动者工作上所感到的不仅仅是体力疲劳,而且还有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精神疲劳。于是消除这些疲劳的最好办法莫过于离开城市外出旅游,以寻求新鲜空气和幽静环境。大量城市劳动者离开城市外出旅游 ,使旅游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基础。闲暇时间是社会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必然导致劳动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外出旅游在时间上创造了有利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不断出现,使国际和洲际远距离空间运输成为普通人也能享用的快速、安全、廉价的工具,使旅游活动的空间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旅游业作为本世纪的新兴产业,首先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即使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也能安然度过困难而保持其持续增长的势头,表明它是一个有活力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从而引起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注意并重视,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积极投资于国际旅游事业,形成旅游业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特点,除了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已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来抓,并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目前国际旅游业虽然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已初具规模,但经济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虽然当前国际旅游重心仍旧在欧洲,但亚太地区是近年来世界上国际旅游增长最快的地区。近10多年来,亚太地区是整个世界旅游中所占比重唯一上升幅度较大的地区,而且这种增长势头还在继续。民办旅游市场格局的这种深刻变化,对于广大的亚太地区的国家来说,为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尽管今后旅游需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期性经济基础衰退、通货膨胀、恐怖主义活动以及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等各因素的制约,但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革及旅游市场地域结构、人口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现代国际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将呈现出大跨步趋势。


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的两大传统市场。在80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80年代后,亚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些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 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在国际旅游市场份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邻国度假者定会增加,区域性国际旅游将大大发展,特别随着全球经济基础重心正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势必导致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


长期以来,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北欧和北美为主。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 总人数的四分之三,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外,其余大都集中在上述两个地区,其中仅德国和美国两个国家,就占国际旅游消费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在地区分布上畸形集中的局面,同样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当代世界经济基础正在迅速变化和重新改组,初步形成了北美、西欧、日本、东欧和第三世界等几大经济基础力量相抗衡的态势,直接影响各地区国际旅游客源的发生、发展、消长和转移,从而导致客源市场分布格局由目前的集中渐渐走向分散。到21世纪初,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脱颖而出的新兴工业国,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出国旅游者大量产生的条件日臻成熟,拥有广泛的市场潜力,可能逐渐取代传统的旅游客源国,而成为国际旅游的主体市场。


从近年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特点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恢复与消除,要求更多地发展着眼于调剂精神的积极的旅游产品,那些单纯游山玩水的消遣观光,将逐渐为多样化的旅游方式和项目所取代。国际上传统的旅游方式分为四种,即娱乐型、观光型、疗养型和商务型,大多数旅游活动更多的是各种方式特征兼而有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方式是由其资源条件、地理位置、商场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不同旅游方式也有不同的产品、价格、市场等,同时旅游者也有不同的消费要求和消费特点。当今,国际旅游消费动向的重大戏剧化是,消费由“目的”变为“手段”,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等。传统 的观光,娱乐 等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世界旅游经济实践表明,各国在旅游发展方式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超前型发展战略;另一种是滞后型发展战略。超前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先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通过率先发展旅游业来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发展。滞后型发展战略是旅游经济发展后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水平,即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程度,基础设施已形成较强体系后,自行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超前型和滞后型发展战略,是不同经济基础条件下的世界各国在旅游 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选择,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与此同时,两种发展战略的运行环境和经济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异,超前型发展战略的适合条件是:旅游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好,旅游资源拥有量大且旅游产品吸引力强,适应范围主要是:经济基础较好的沿海地区和旅游资源丰厚且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由于超前型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国民经济较低水平之上,因此,该战略追求的不是本行业内在的经济效益而是旅游经济的波及效益,即利用旅游经济的综合性的特点,通过对旅游业高强度投入,全面带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发展。旅游业发展的兴衰,已经不是旅游业本身的问题,而是国民经济基础全行业发展的问题。旅游业的作用不仅是获取外汇和回笼货币,而且已成为经济腾飞的突破口。我们常说的“旅游搭台,经贸唱戏”就是这种战略下旅游业功能的形象化说明。


这样,世界旅游业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模式;一种是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的非常发展模式。所谓国内旅游向国际旅游延伸的常规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内旅游,通过国内旅游的发展,旅游地域的延伸,形成出国旅游,然后再发展国际接待旅游的模式。从社会背景来看,延伸发展模式的引入是内聚式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在一些国家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改变。在紧张工作和生活环境压抑下,人们需要暂时摆脱枯燥的城市生活环境,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上的调整和体力上的恢复,于是旅游消费就成为这些国家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居民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国内地域范围,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改善和旅游需求力度的增强,国内地域已不能适应旅游活动发展的需要,人们开始走出国门,去领略异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发达国家以国内旅游结构,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居民的需要,而且,伴随着国际旅游需求的增长,原先用于本国居民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也逐渐用于接待外国旅游者,从而出现了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局面。


所谓国际旅游向国内旅游推进模式,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再发展国内旅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发展出国旅游,最终形成以国内旅游为主,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协调发展的模式,这是一种先发展国际接待旅游,通过国际接待旅游的发展,来全面带动以城市为主体范围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逐渐形成以市中心为重心的国际旅游体系。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居民的旅游活动开始引入,成为这个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旅游经济的跳跃式非均衡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跳跃式发展,所谓跳跃式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历史阶段上的超越性,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常规发展的历程,这是在时间意义上的发展;另一层是非均衡发展,所谓非均衡发展是指旅游业发展在地区布局上的不均匀状态,使旅游业在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这是在空间意义上的发展。


从时间发展意义上而言,中国旅游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国情特点,选择跳跃式发展战略,有可能较快地跨越单一的接待海外入境旅游者阶段,而进入接待海外旅游者和接待国内旅游者共同发展的阶段,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道路,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业发达国家,即大体用15年左右的时间,走完国内其它产业和发展中国家30~40年的发展路程,这是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这一判断的依据:一是中国的旅游经济基础国情,兼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重特征,一方面由于人口众多,造成人均水平的诸多指标在世界各国排序中处于较低水平,表现出不发达特点;但是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的经济实力并不弱,产业门类齐全,特别是旅游所依托的相关部门已初具规模。旅游业是天然的外向型产业,国家总体对外的实力水平至关重要,我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完全能够支撑我国成为入境旅游业的接待大国。二是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广阔丰富。目前中国远离欧美等主要国外旅游客源产出地,使入境旅游规模受限和风险较大,但从长远看,我国拥有可替代的巨大新市场;表现在拥有大量具有血统亲缘的华裔客源;拥有以日本、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邻近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再加上国内发达地区自然产生和“示范效应”激发的国内旅游者数量可观。多层次多渠道的巨大客源市场,将促进我国旅游业实行跳跃式的发展。


从空间意义上而言,国际上旅游发达城市和国土面积相对狭小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甚至主体产业者不乏其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泰国、新加坡等。但是在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或旅游接待大国,旅游业都未成为支柱产业,在中国这样现代交通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基础发展不平衡,地域广大的国度中,加上旅游业本身具有的脆弱性等各因素,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游业很难成为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从旅游业在国家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判断,并不妨碍旅游业在我国某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大有作为,如北京,西安,杭州,昆明,承德,深圳等城市和地区,旅游业完全可能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经过多方面共同努力和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推广,旅游业同样可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持局部地区和城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并将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旅游正在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众化的群众旅游脱颖而出,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迅速形成规模产业,成为继汽车、房地产之后世界经济中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的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其中国际旅游者达10亿人次,旅游业收入可达2万亿美元。而且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多、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有利的社会经济因素,今后参加旅游的人数将会不断增加。所有这些都显示出现代旅游业充满勃勃生机和令人鼓舞的光明前景。


参 考 文 献


[1] 孙文昌,主编:旅游学导论,青岛出版社,1992
[2] 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 魏小安、冯宗苏,主编:中国旅游业;产业政策与协调发展,旅游教育出版社,1993。
[4] 杨正宽著:观光政策、行政和法规,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4。
[5] 田里,主编:现代旅游学导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6] 中国旅游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旅游年鉴(1991、1992、1993、1994、1995、1996),中国旅游出版社。



 

刘宝平工作室 · Mr.Liu Studio



Mr.Liu Studio创始人

http://www.jiangbeishuicheng.com/mobile/article/list/cateid-290.html


地址

校内:山东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

校外: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兴华东路7号


电话

8330520

点击电话 直接拨打